來到佛羅倫斯,很難不注意這座聳立於天際線的美麗教堂──青、白與粉紅三色大理石的表面裝飾!
高高的鐘塔,還有全世界最大的磚造圓頂,教堂本身則排名歐洲第四,見證了文藝復興時代的諸多偉大成就。
其名「百花」,更與佛羅倫斯一字的淵源與該市象徵,百合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座教堂由康比歐(Arnolfo di Cambio)設計,目的是要與西恩納、比薩等地的大教堂一較高下;
工程開始於1296年,教堂花了170年的時間建造,其中歷經多位工程師的負責,
建築本體直到1418年才大致完成。1436年圓頂完工後,教堂也才得以由教宗猶金四世(Eugene IV)祝聖。
目前新哥德式的教堂立面,是由Emilio De Fabris於1876~1887年完成的,原有的正面在1587年燒燬。
因為入口處大排長龍,大概要2個小時我們才進得去吧!
但以我們行軍團的時間是不可能讓我們有時間這麼做的!(等待只會浪費時間,哈)))
所以我們只是環繞四周,拍拍照,聽聽當地導遊的講解而以!
不過,真的要介紹這位導遊了(忘了名字了,真對不起她!)她真的很熱愛義大利也熱愛著藝術!
她的講解超詳細的!而且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她對藝術的熱愛,超有feel 的說!
講到最後我都覺得對義大利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發展及形成超有興趣的!(看我查的資料就知道了!)
所以對於沒機會進去裡面參觀甚至於時間的不足,我都覺得好可惜!因為好想仔細的聽她說說呢!
從側面看大教堂圓頂,由布魯內涅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設計與建造,建於1420至1436年,
堪稱是文藝復興建築史的傑作;布魯內涅斯基參考了萬神殿的設計,
以雙層和其他方法解決了建造更大型圓頂的工程困難。最上面的燈籠亭由Antonio Ciaccheri設計,
米開蘭佐(Michelozzo)於1461年完成,頂端的大金球由韋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
與弟子達文西負責。這座圓頂有著諸多壯舉:它的形狀不是完整的圓形而是八角形,
弧度經過精密的計算而符合透視法,而且利用特殊的方式而避開了木製鷹架的使用,
建造之初還被許多人認為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年代較晚的米開朗基羅曾表示,他能建造出不同的圓頂,
但卻無法造得更好;他晚年替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的圓頂即從此處有著不少參考。
教堂旁邊布魯內涅斯基的雕像,手持圓規,仰望自己留下的傳奇。(網路照片)
由於他的傲人成就,其死後獲得葬在大教堂地下墓室的殊榮。
布魯內涅斯基雕像旁邊,就是教堂設計者康比歐的雕像。(網路照片)
聖喬凡尼洗禮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面向教堂的是東門。
(赤木覺得我拍這個很無聊!噓~我們不要告訴他這棟代表什麼!聳死他吧!)))
站在聖母百花大教堂前面,很難不注意教堂前的仿羅馬式八角形建築。
它就是佛羅倫斯的洗禮堂,年代比教堂更為久遠,在此地的歷史與人民生活上也曾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不過,對許多遊覽大教堂的遊客而言,更可能會記得的是它總在相片中擋住大教堂華麗的正面。
傳說曾指出它是古羅馬時代的戰神神廟,事實上最早的洗禮堂是在大約西元六、七世紀建於羅馬遺址上,
最早的記載是西元892或897年,指出它當時是佛羅倫斯的大教堂。
1059年,一個更大的洗禮堂被建造,外表鋪上深綠與白色大理石和古典風格裝飾,
1150年並添加了一只燈籠亭於頂端。
《天堂之門》,複製品。吉伯提的作品原本欲置於北門上,結果因為大受好評,因而改置於東門,以便面對教堂。
(赤木:意思是說拍了照我們會上天堂囉!)(噗。。。意思是說我會上天堂你會下地嶽啦!
)
洗禮堂有三道青銅門,北門由羅倫佐‧吉伯提(Lorenzo Ghiberti)設計與打造,以「以撒的祭祀」為主題,
28塊浮雕花了二十一年完成(1403~1424)。吉伯提在公開競賽中與強勁的競爭者,布魯內涅斯基共同獲選,
此事和日後兩人競爭圓頂設計的經歷,也導致了兩人之間的嚴重交惡。
拒絕接受合作提案、不高興的布魯內涅斯基去了羅馬,日後以其建築研究,建造了偉大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
至於吉伯提,他則受邀打造一座新的青銅門,這便是日後被米開朗基羅譽為「天堂之門」、
細緻無比的洗禮堂鍍金青銅門;十面浮雕與外框前後花費二十七年(1425~1452),
可謂另一項文藝復興時期的曠世鉅作。
由文藝復興開山祖師畫家喬托(Giotto di Bondone)設計的鐘塔,高84.7公尺,
建造於1334~1359年,喬托於建造途中過世後由安第阿‧
比薩諾(Andrea Pisano)與Francesco Talenti接續完成,包括外牆上的裝飾雕刻。
可買門票爬到頂端環顧佛羅倫斯市景。但我們沒時間,所以也就沒上去了!
對於我的鏡頭角度不夠大長度也不夠長,所以拍這類的照片,赤木都很像在拍"駭客任務"!
要嘛腳張很開,要嘛像下面這張!很好笑吧!長太高也不好啦!